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并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要通过技术赋能让文化“活”起来、旅游“新”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一背景下,“科技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全新业态,正从过去的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消费,成为激活文旅市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它不仅重构了游客的出行体验,更让文化传播、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实现了深度耦合,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随着5G、VR/A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快速迭代,科技游的边界不断拓宽:从智慧景区的“刷脸入园”,到沉浸式展馆的“穿越时空”;从科普基地的“亲手探科”,到数字街区的“虚实互动”……这些创新形式不仅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更让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感受到科技与文旅碰撞的魅力。本文将从政策引导、场景创新、成效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剖析科技游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为读者呈现这一新兴业态背后的逻辑与活力。
01政策引导:科技文旅融合催生“科技游”新赛道
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早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就被列为重要任务。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在线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创新应用,开发沉浸式体验、智慧导览、智能服务等产品”,为科技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4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科技游已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需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技术应用与文化内涵、科普教育深度结合”。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中,特别提到“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文旅示范项目,鼓励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发科技游产品,培育‘科技+研学’‘科技+休闲’等新业态”,从国家层面为科技游的落地提供了具体指引。
2地方实践:政策红利加速业态落地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推动科技游项目落地。以广东省为例,2023年发布的《广东省科技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未来三年将打造50个科技文旅示范基地、培育100家科技文旅骨干企业,预计到2025年实现科技文旅相关产业营收超1000亿元。截至2024年10月,广东已建成深圳科学馆新馆、广州南沙元宇宙乐园、珠海长隆海洋科技馆等28个示范项目,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
浙江省则聚焦“智慧文旅”建设,2024年推出《浙江省科技游精品路线指引》,整合了杭州良渚古城数字展馆、宁波科学探索中心、温州科技馆等20个重点项目,打造“史前文明数字探源”“海洋科技探秘”等6条主题路线,上线半年内路线预订量突破50万次。此外,江苏、四川、贵州等省份也纷纷结合本地特色,推出“科技+文化”“科技+生态”等差异化政策,推动科技游与地域资源深度结合。
3市场数据:企业与消费双端持续升温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国内现存科技游相关企业(涵盖智慧景区运营、沉浸式体验开发、科技研学服务等领域)达18.72万家,较2020年增长120%;2023年全年新增注册企业5.36万家,同比增长45.2%;2024年前10月新增注册企业4.89万家,同比增长18.9%,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印证了科技游赛道的潜力。
消费端同样热度高涨。据携程旅行网发布的《2024科技游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平台上“科技游”相关产品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80%,预订量同比增长220%,其中“亲子科技研学”“沉浸式科技展馆”“智慧景区深度游”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品类。从客群来看,25-40岁的年轻群体占比达62%,18岁以下青少年占比23%,科技游正逐渐成为全年龄段的消费选择。
02科技游的场景创新:沉浸交互、智慧服务、科普融合
1沉浸交互:技术重构“时空体验”,让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
“科技游的核心魅力,在于用技术打破物理边界,让游客‘走进’历史、‘触摸’科学。”这是上海天文博物馆馆长在接受采访时的观点。如今,越来越多的文旅场所通过VR/AR、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案例1:上海天文博物馆“穿越银河”沉浸展
位于上海科技馆旁的上海天文博物馆,2024年全新升级的“穿越银河”展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戴上VR设备后,会瞬间“置身”于模拟银河之中——双手挥动即可“触碰”木星的大红斑,低头能看到土星环的细微纹理,抬头则能观测到恒星的诞生与消亡。展区还引入了实时天文数据,游客可通过互动屏幕查询某一星座的真实位置、距离地球的距离,甚至模拟“登陆”火星表面,体验低重力环境下的行走感。
除了VR体验,展区的“全息星空剧场”同样吸睛:利用360度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化的过程,配合环绕式音效,让游客仿佛“漂浮”在宇宙中。据博物馆统计,“穿越银河”展开放后,日均接待游客量从之前的2000人次增至5000人次,其中30岁以下游客占比超70%,不少游客表示“第一次觉得天文这么有趣,像真的去了一趟太空”。
案例2:西安大唐不夜城“数字唐宫夜宴”互动项目
作为西安文旅的标志性街区,大唐不夜城2024年推出的“数字唐宫夜宴”项目,让游客实现了“与古人共舞”的体验。在街区的中心广场,巨大的全息投影将地面变为“盛唐宫殿”,游客站在指定区域,通过手势识别技术,可“穿上”唐装、“拿起”乐器,与虚拟的“唐宫侍女”一起跳《唐宫夜宴》舞——手势越标准,虚拟侍女的互动越丰富,甚至会“邀请”游客加入集体舞蹈。
此外,街区还设置了“数字文物修复”体验区:游客通过AR眼镜观察仿制的唐三彩碎片,眼镜会自动识别碎片形状,并提示“如何拼接”,完成拼接后,AR画面会还原唐三彩的原始样貌,并播放其历史背景介绍。据大唐不夜城运营方介绍,该项目上线后,街区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35%,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3.5小时,“数字唐宫夜宴”相关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超5亿次。
2智慧服务:数字赋能“全链条出行”,让旅游更便捷、更贴心
如果说“沉浸交互”解决了“玩得好”的问题,那么“智慧服务”则解决了“行得顺”的问题。如今,从预约购票到景区导览,从消费支付到应急保障,科技正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让“无感化服务”成为现实。
案例1:故宫博物院“智慧故宫”全流程服务
作为国内智慧景区的标杆,故宫博物院的“智慧故宫”系统已实现“从入园到离园”的全链条覆盖。游客只需在微信小程序“智慧故宫”上预约门票,到达后通过“刷脸”即可入园,无需兑换实体票;入园后,可租用“智能讲解器”——它不仅能根据游客的位置自动讲解展品(如走到《清明上河图》前,讲解器会自动介绍画作的历史背景、细节故事),还能推荐个性化路线(根据游客的兴趣偏好,推荐“文物修复体验”“宫廷生活探秘”等主题路线)。
此外,小程序还提供“实时人流查询”功能,游客可查看各展厅的拥挤程度,避开高峰;若遇到突发情况(如身体不适),点击“应急求助”按钮,系统会自动定位游客位置,并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前往协助。据故宫博物院数据显示,“智慧故宫”系统上线后,游客入园效率提升了40%,投诉率下降了35%,95%的游客表示“体验更便捷,不用再花时间排队、找路线”。
案例2:杭州西湖“智慧文旅服务平台”
杭州西湖景区2024年推出的“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则将智慧服务延伸到了景区之外。游客在支付宝或微信上搜索“西湖智慧游”,即可获取“一站式服务”:输入出发地,系统会推荐最优交通路线(含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的实时信息);到达景区后,可生成“个性化导览图”(根据游玩时间、兴趣点推荐路线,如“1日游: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若想乘船或乘坐电瓶车,可直接在平台上预约,无需现场排队。
平台还整合了周边商家资源:游客可查看餐厅的实时排队情况、预订座位,购买文创产品时支持“扫码下单、景区自提”;离开时,平台会推荐附近的地铁站、停车场,并显示停车场的实时空位。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2024年国庆期间,“西湖智慧游”平台的使用量超200万人次,游客平均等待时间缩短了60%,周边商家的营收同比增长28%。
3科普融合:“科技+研学”激活教育属性,让旅游成为“行走的课堂”
科技游的另一大价值,在于将“科普教育”融入休闲娱乐,让游客在游玩中学习知识、探索科学。近年来,“科技研学游”成为亲子家庭、学生群体的热门选择,科技馆、科普基地、科技企业展馆等场所,纷纷推出针对性的研学产品,实现“寓教于乐”。
案例1:贵州FAST天眼科普基地“宇宙探秘”研学营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FAST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也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科技研学目的地之一。基地推出的“宇宙探秘”研学营,针对8-16岁青少年设计了为期3天的课程:第一天,游客参观天眼观景台,通过专业望远镜观测星体,听天文学家讲解天眼的工作原理和探测成果(如发现脉冲星、搜寻地外文明等);第二天,在科普实验室里,学生们亲手制作“简易望远镜”,学习光学原理,并通过模拟软件“操作”天眼,体验“寻找脉冲星”的过程;第三天,晚上举办“星空课堂”,老师带领学生识别星座、讲解天文故事,白天则前往附近的“天文小镇”,参观天文博物馆、体验VR太空舱。
据基地负责人介绍,2024年研学营的报名人数突破5万人次,同比增长40%,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来。不少家长反馈,“孩子之前对天文不感兴趣,参加研学营后主动买了天文书籍,还会和我们分享脉冲星的知识,这种‘玩中学’的方式比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2:深圳科学馆“机器人互动实验室”
深圳科学馆新馆2024年开放的“机器人互动实验室”,成为亲子科技游的热门打卡地。实验室分为“机器人体验区”和“编程创作区”:在体验区,游客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互动——和“舞蹈机器人”一起跳流行舞,与“足球机器人”组队比赛,甚至让“服务机器人”帮忙递水、讲解展品;在编程创作区,孩子们可以通过图形化编程软件,设计机器人的动作(如让机器人走迷宫、分拣物品),完成后还能让自己编程的机器人与其他游客的机器人“PK”。
实验室还定期举办“机器人工作坊”,邀请工程师现场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原理,教游客制作“迷你机器人”(如太阳能小车、感应机器人),制作完成后可带回家作为纪念。据深圳科学馆统计,“机器人互动实验室”开放后,周末和节假日的客流量同比增长55%,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超80%,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在互动中学会了基础编程逻辑,还培养了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03科技游的发展成效:拉动消费、激活产业、传播文化
1带动文旅消费增长,成为经济新亮点
科技游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更直接拉动了消费增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文旅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科技游相关消费(含门票、体验项目、研学课程、周边文创等)规模达680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沉浸式体验项目的人均消费达280元,科技研学课程的人均消费达560元,均高于传统文旅项目的消费水平。
从地方数据来看,科技游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以成都为例,2024年5月开放的成都科幻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科幻为主题的大型科技展馆,馆内设有“科幻世界沉浸展”“未来科技体验区”等多个区域,开放半年内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直接营收超3亿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超15亿元。此外,杭州、西安、深圳等城市的科技游项目,也均实现了“客流量与营收双增长”,成为当地文旅经济的新亮点。
2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培育新型业态
科技游的发展,还推动了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了一批新型业态和企业。例如,专注于沉浸式体验开发的企业“沉浸世界”,2024年营收突破5亿元,同比增长60%,其开发的“故宫数字沉浸展”“敦煌莫高窟VR体验”等产品,已落地全国20多个城市;专注于智慧景区服务的企业“智游天下”,为全国500多个景区提供“刷脸入园”“智能导览”等技术支持,2024年市场份额达35%。
同时,科技游还促进了“文旅+科技+教育”的跨界融合。例如,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机构,纷纷推出“科技研学”产品,与科技馆、科普基地合作开发课程;携程、飞猪等旅游平台,专门开设“科技游”频道,整合全国资源,为游客提供“门票+体验+住宿”的套餐服务。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文旅产业的边界,更形成了“多方共赢”的生态。
3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增强文化自信
科技游还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以更生动的方式被大众接受。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VR体验,让游客无需前往敦煌,就能“走进”莫高窟洞窟,近距离观察壁画细节,了解壁画的修复过程,截至2024年10月,该体验已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落地,服务游客超500万人次,有效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此外,科技游还增强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文化自信。据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过科技游的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达2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3%);85%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科技游“更了解中国的科技成就”“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可以说,科技游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新途径”。
科技游的兴起,不仅是技术迭代的结果,更是人们对“高质量旅游”需求的体现——当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而是追求“深度体验”“知识获取”和“情感共鸣”时,科技游便有了生长的土壤。从故宫的“智慧导览”到FAST天眼的“宇宙探秘”,从西安的“数字唐宫”到深圳的“机器人实验室”,这些项目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用科技打破了“距离”与“边界”,让文化更鲜活、科学更有趣、旅游更有温度。
未来,随着AI、元宇宙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游的想象空间将更加广阔——它可能是“在家就能逛的元宇宙景区”,也可能是“能与历史人物对话的沉浸展”,甚至可能是“能亲手探索科学奥秘的研学营”。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科技游的核心始终不变: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以体验为纸,为人们描绘出“诗与远方”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