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小程序规划世遗路线,戴上VR眼镜“走进”秦陵地宫,刷脸完成景区入园与消费结算现象随处可见。如今,数字技术正让旅行摆脱时空限制,从“走马观花”的观光模式转向“虚实融合”的深度体验,这场“数字革命”正深刻重塑文旅产业的形态与未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按下发展“加速键”
国家层面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部门先后发布《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公布24个国家级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覆盖景区、度假区、博物馆等多元场所,为数字文旅发展划定清晰方向。
浙江杭州提出打造“数字文旅第一城”,重点推进数字景区、沉浸式文旅等八大赛道建设;四川强化“智游天府”平台功能,推动巴蜀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让地方文旅特色通过数字技术广泛传播。
技术层面,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加速落地。4A级景区智能导游系统、数字孪生建模等技术已普遍应用,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筑牢技术根基,景区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景区一线实践:数字化破解传统旅游痛点
在景区场景中,数字化应用正精准解决排队久、体验浅、服务散等传统难题,成为提升旅游品质的关键抓手。泉州“一部手机游泉州”项目凭借数据整合与智慧服务优势,斩获文旅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奖项。其AI智能导游可提供世遗景点讲解、美食推荐、路线规划等全场景服务,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搞定旅行”,大幅提升游客出行便捷度。
江西滕王阁景区聚焦银发群体需求,定制AR导览功能,推出大字版游览路线,让老年游客轻松享受智慧旅行服务,填补了老年群体智慧旅游服务的空白。文化遗产保护也迎来新范式: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方舱”实现文物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XR技术让秦陵地宫等无法实体开放的文化遗址“可感可及”工业级缺陷检测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显著提升修复效率与精准度。目前,全国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改造正在有序推进,元宇宙、AR/VR等技术在景区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数字化体验已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消费市场迭代:数字文旅走向多元化纵深
消费端需求变化正推动数字文旅业态不断丰富,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对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持续攀升,元宇宙景区、虚拟打卡等新型旅游形式备受青睐,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故宫、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实践堪称行业典范。通过AR导览、数字藏品等形式,让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衍生IP影响力持续扩大,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创造了可观的文化经济效益。目前,虚拟旅游导览系统已在全国多数4A级以上景区落地,数字文创产品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门。
乡村文旅也搭上数字化快车。文旅部培育的乡村旅游数字化标杆项目成效显著,众多乡村景区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知名度与服务水平。《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乡村旅游点5G网络建设,为乡村文旅数字化发展提供网络支撑。
直面挑战:区域失衡与数据孤岛如何破局
区域失衡明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景区数字化进程较快,中西部地区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影响,进展相对滞后,区域间数字化服务水平存在差距。
数据孤岛制约:不同景区、平台数据不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影响文旅产业整体升级。
对此,行业已探索出有效解决方案:腾讯文旅、阿里云等科技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为景区提供集成化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奇虎360打造的文旅安全大脑接入全国多地景区监控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客流密度精准预警,为景区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未来展望:技术与内容融合开启新图景
随着AI技术深入应用,多模态交互体验将全面升级,文字、语音、图像、视频可实现无缝融合;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与景区系统深度对接,提供导航、支付等一站式“无感服务”,让旅游体验更便捷、更智能。
根据行业规划,景区数字化覆盖率将持续提升,智慧文旅产业链将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演进,形成技术赋能、内容驱动、服务升级的产业新格局。当千年古迹邂逅数字技术,当传统体验融合现代科技,文旅产业的边界正不断拓展。这场变革中,技术是工具,文化是内核,服务是关键。
随着数字化的持续深入,旅行终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让每一段旅程都兼具惊喜与深度。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