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现身”西子湖畔 千年诗意在数字叙事中苏醒

时间:2025-10-23 15:16:07

转载自潮新闻网

西子湖畔的工联CC六层,一个身穿汉服的女生身影在空旷的房间中显得格外显眼。她戴着头显设备,小心翼翼地迈出脚步——在她眼前,身着白衫的诗仙李白正举杯邀月,吟诵着那首流传千年的《将进酒》……

这一刻,隔着千年时光,唐诗的意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变得可触可感,可游可居。

这是“时空光场”虚拟现实空间的寻常一幕。作为浙江时代院线进军虚拟现实领域的重要突破,“时空光场”项目依托前沿的LBMR(大空间混合现实)技术,正悄然引发一场关于文化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教育变革的深刻探讨。

跟着李白游大唐

走进400平方米的体验区,物理空间的边界在这里神奇地消失了。LBMR技术通过头显设备与空间定位系统的精密协同,将有限的场地拓展成了无垠的虚拟世界。

“传统VR体验大多局限在十几平方米内,而我们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就是让数百平方米空间内的所有虚拟元素,都能与用户实现自然、精准地互动。”项目技术负责人乔梁介绍,依托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实时渲染技术以及稳定的Wi-Fi+5G混合组网串流传输,可以令多位体验者在安全的场地边界内,获得在广阔虚拟世界中自由行走和深入交互的沉浸感。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在于成功解决了大空间范围内的定位精度问题。每个参与者的动作,都会被即时捕捉并反映在虚拟世界中,就连细微的手指动作也不会遗漏。当观众伸手想要触摸虚拟场景中的唐代建筑时,系统能实时捕捉人体动作与物品位移,确保虚拟交互响应及时、真实自然。

此外,基于个性化视觉适配的渲染系统,还会根据每个用户的身高、臂长及眼动焦点,动态调整虚拟对象的远近和形态,模拟出符合人体感知的真实空间距离感,使不同体型的用户都能与场景中的实体实现自然、协调的触感交互。这两项技术,共同保障了“看得见”和“摸得着”之间的无缝统一。

在《长安三万里·梦回大唐》体验中,观众化身为天宝三载的赴考书生,不仅能与李白仗剑相逢,目睹高适长枪破敌的英姿,还能在祁王府夜宴上对诗抒怀。更令人惊叹的是,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场景出现时,体验者会与诗人一同乘鹤扶摇直上,不仅能在琼楼玉宇之间穿行,更将“手可摘星辰”的文学比喻化为可感的现实。“体验者站在仙鹤背上与李白同游银河时,不会意识到背后复杂的技术算法,而是完全沉浸在故事与情感中。”乔梁说。

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与体验者。同时,技术也不仅是工具,更像一位高明的翻译官,扮演着“时空桥梁”角色,将千年的文字密码破译为可感的时空体验。这种转化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理解力。

电影院变身体验工场

当传统影院在流媒体冲击与消费习惯变革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突破之时,“电影+VR+实景娱乐”新模式,正为困境中的院线开辟一个极具潜力的破局点与新航向。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报告,到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2025年占比将超过40%。这一快速增长态势,得益于政策推动、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的多重共振。

“时空光场”的商业模式体现了这一转型趋势。

据了解,其单次体验票价在98-258元之间,远高于普通电影票,却能吸引大量非传统观影人群,包括亲子家庭、年轻游客等。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客单价,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影院的功能边界,使其从单纯的观影场所,转变为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空间。

这一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内容与体验的边界。“时空光场”采用了IP联动开发策略,与热门电影《长安三万里》深度合作,将二维动画转化为三维沉浸世界。项目现场规划了衍生品区、换装区及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区,形成“内容首发+衍生消费+粉丝运营”的一体化模式。

之影集团浙江时代电影院线副总经理肖囡表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为影视产业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虚拟现实影片作为新兴的文化内容产品,其发展有赖于两大核心:一是如传统电影般,依靠内容本身的持续创新来提升观赏体验;二是在运营层面,通过造节策展、衍生品开发与主题互动等多元化手段,打造立体的消费场景,从而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记者了解到,除了杭州的“时空光场”外,浙江时代院线还陆续落地了浙影时代“Vision Walk”行浸式VR大空间影厅、虚拟现实移动影厅等项目,致力于构建具备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潜力的行业生态。“这辆可移动影厅可以开到任何一个文旅商圈、景区、学校和乡镇,这不仅能让项目与附近的商业综合体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也可以覆盖更多客群,让人们便捷地享受到虚拟现实电影带来的文化新体验。”虚拟现实移动影厅负责人张杨介绍。

当然,有关虚拟现实电影的挑战仍不容忽视:高质量VR内容开发成本高昂,单部作品投入可达千万级别;硬件设备的舒适度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长时间佩戴可能带来的眩晕感问题,以及用户对新型娱乐形式的接受度需要时间培育。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虚拟现实电影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趋势预判报告》指出,当前行业正处在从“技术实验”阶段向“规模化应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不过这些挑战并未阻挡产业前进的步伐。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掀起全国虚拟现实电影的创作热潮。政策端的完善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规范指引,也为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越来越多的资本与创意正涌入这一赛道,推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

诗意在“情境”中重生

“孩子还小,联想能力比较低,通过这样的技术,他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大唐盛世,可以看到李白亲口吟诵《将进酒》,这比直接背诗效果好多了。”在第十九届杭州文博会现场,记者遇到了一位带着小朋友前来体验VR项目的张女士。

这番话,道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当传统教育还在为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而苦恼时,VR技术已经开辟出一条“情境体验”的教学新路径——在虚拟的盛唐场景中,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和理解。当李白在黄河边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奔腾的河水、壮丽的景色与诗句的意境完美融合,这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自然而深刻。

“这正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路径——让沉睡在课本里的知识‘活’起来,成为一种可参与、可共情的‘国民记忆’。”肖囡透露,鉴于该项目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应用潜力,目前已有多所学校积极接洽,计划组织学生参与这种走出课堂、走进情境的体验式学习。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影院单元上官宣的七部重磅VR电影,进一步展现了这个趋势:《封神前传:一个女将军的殷商盛世》让观众以“数字副官”身份,亲历中国首位女将军妇好的人生传奇;《地心游记》则再现了凡尔纳笔下的奇幻世界。“沉浸式+传统文化”的全新探索,“把人带回到现场”的操作,这些VR项目正在尝试用新技术讲述老故事,从而构建一条连接现代观众与古代文明的情感通道,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获新生。

技术的发展,让未来的想象空间不止于此。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到教育领域,其在高校科研、职业培训等领域,VR技术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中研普华的分析显示,VR心理治疗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疼痛管理方案使患者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国家电网部署VR电力巡检系统,培训效率显著提升;高校VR电影实验室数量快速增长。

从课堂到影院,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VR技术织就了一张联结过去与未来、理性与情感的网络。这条通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想象边界——当千年的诗意在虚拟情境中苏醒,当古老的文明在数字叙事中重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这场由科技赋能的文化复苏,正在构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穿越时空,成为文明长河中的亲历者。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

小游票务——低成本实现景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