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庆中秋 “超级黄金周” 交出的亮眼答卷 ——8.88 亿人次出游、超 8090 亿元消费,背后离不开智慧技术的全链条支撑。从景区接待效率到文化传播效能,数据清晰勾勒出智慧力量的核心价值:全国 5A 景区 TOP50 日均接待 9.1 万游客却未现大规模拥堵,搭载智慧系统的度假区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 45%,85.5% 的游客参与了技术驱动的沉浸式体验,三大指标共同印证:智慧文旅已从 “加分项” 升级为 “刚需项”。
一、体验重构:
让文化 “活起来” 的沉浸技术矩阵
国庆期间,VR、AR、MR 等技术成为连接历史与游客的核心纽带,将 “静态观赏” 彻底转化为 “动态参与”,形成三大技术应用热潮:
1. 文物数字化:唤醒千年文明的互动表达
西安博物院推出的《西博宝藏》数字艺术项目,通过数字化场域技术让鎏金走龙在虚拟山水间飞腾,三彩腾空马 “跃出” 展柜落入掌心;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借助 Rokid AR 眼镜的空间识别技术,使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在实体展厅中精准 “运转”,这种 “可见可触可参与” 的体验让年轻游客停留时长平均增加 1.5 小时。敦煌莫高窟的 AI 壁画修复技术更让千年色彩重现,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2. 场景沉浸化:打造虚实融合的文旅新空间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 VR 体验区,以 12K 超清光影让游客 “步入” 唐墓壁画《马球图》,亲历长安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00 后” 游客直言 “仿佛真的穿越回大唐”;重庆巫山 “三峡之光” 以崖壁为幕,通过激光与全息投影演绎神女传说,将江面夜色化作 “可阅读的艺术”;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则用超 600 台无人机编队变幻出鲸鲨、企鹅等造型,结合无人船与 360 度烟花,构建起海陆空联动的科技光影秀。
3. 非遗活态化:技术赋能传统民俗创新表达
广东潮州广济桥夜间非遗文化秀中,灯光技术勾勒古桥轮廓,配合潮乐与工夫茶香的数字化调度,让千年古桥成为可品可玩的活态空间;河南洛阳龙门古街通过 AR 技术还原非遗吐火民俗的历史场景,既保障观赏安全又增强文化感染力;山西晋祠的 VR 项目更让游客 “走进” 宋代市集,亲身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使非遗体验参与度提升 73%。
二、服务升级:让出行 “顺起来” 的智能服务网络
智慧技术以 “效率提升 + 需求适配” 为核心,构建起覆盖 “行前 - 行中 - 行后” 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成为假期文旅服务的 “隐形管家”:
1. 快速通行:破解排队痛点的效率革命
沈阳棋盘山景区搭建了智慧票务系统,实现了线上购票、电子验票和大数据分析的一体化服务。游客可以在小程序、OTA平台等多渠道购票,可通过线下窗口、自助取票机换票或直接扫描二维码、身份证、人脸等检票入园。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即可完成购票和入园,大大节省了排队时间,购票、验票速度高了30%左右。同时,系统还能对游客的购票行为进行分析,为景区的营销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精准服务:满足多元需求的个性化供给
陇南市武都区通过“乐游武都”小程序为游客提供 “游前 - 游中 - 游后” 全场景需求。该小程序由数智文旅搭建,它就像一位贴心的“数字导游”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它集旅游资讯查看、旅游攻略查看、旅游线路规划、景区门票购买、特色商品购买、酒店预订、景区720°沉浸式云游览、重点景区电子导游导览、特色美食店铺推荐、游客在线投诉反馈等多功能于一体。无论是游前的行程规划、预订酒店,还是游中的实时导航,亦或是游后的反馈分享,游客只需轻点手机,即可享受一站式智慧文旅服务,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武都”。
3、客流调控:平衡体验与安全的动态管理
丽江古城通过 “智慧大脑” 实时掌握各街巷人流,提前预判拥挤点,并通过智能广播提示特定区域游客调整路线避堵。指路机器人忙着给游客当“导游”,5G无人机空中巡护,为这方热闹增添了一份安心。
三、结语
在数智文旅看来,2025 年国庆的实践清晰揭示,智慧力量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 “技术 - 文化 - 人” 的深度协同。这场假期中的智慧实践,不仅撑起了 8.88 亿人次的优质体验,更勾勒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 —— 当技术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 “新语言”、游客体验的 “优化器”、产业运营的 “智慧脑”,文旅经济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持久活力。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