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是文化与人文价值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与发扬文化瑰宝、以高品质文化塑造高质量旅游的重要使命。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借力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多元的业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与人文民俗相结合,让文化气息融入人间烟火,让游客在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享受美好旅程,是当下文旅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新机遇。
同时,在消费模式转型、数字化建设与实体服务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文旅产业正在向个性化、多样化、重体验等方向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激发文旅产业创新动力,打造主动性强、品质化、沉浸式的数字化新文旅,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体验,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和文旅企业的共同需求。
一、文旅行业讲解困境与破解
(一)景区讲解现状与思考
今年暑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 18.39 亿人次,但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只有 24.3 万人,金牌导游一 “讲” 难求,景区专业讲解员更是难有档期,且多数需游客成团才能进行预约;而景区的讲解器实难带来沉浸感,用搜索引擎辅助,体验感又大打折扣,景区讲解成为一大难题。
一般情况下,培育知识合格、反应敏捷的讲解员要花费数月时间,若想在讲解中做到面面俱到,更需经过数年沉淀。这种培育方式虽有效,但性价比极低。一个 “靠谱” 的讲解员,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当天遇到的问题 “考据” 清楚,不断补充自身知识体系,以备下次游客提问。或许,在 AI 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构想一个存在 “全知全能” 角色的景区场景。
(二)数字人技术简介
数字人又称虚拟人,由计算机软件综合多项技术合成。数字人的外观既可以是真人形象,也可以是卡通形象;从视觉上看,既可以是二维平面形态,也可以是三维立体形态。若借助 VR 设备,还能呈现出更逼真、仿佛触手可及的多维人物形象。
数字人不仅有人形,还可拥有人格。设计者能根据需求,在语言、动作、表情、技能等方面塑造数字人的人格,使其表现更接近真人。数字人能够以现实生活中特定人物的形象、声音出现,与人们交流互动。目前,人类的很多技能数字人已具备,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人类,未来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将被数字人替代。
数字人制作过程主要用到 4 种技术:设计、建模、渲染、驱动。第一步是设计数字人的外观整体形象;第二步是为数字人进行 2D 或 3D 建模;第三步是对数字人的形象细节进行加工,即渲染;第四步是驱动数字人的动作表情,既可以人工利用视觉捕获设备驱动,也可以由 AI(人工智能)驱动。
(三)破题 —— 数字人技术在文旅行业的运用
当游客走进景区,唤醒导览 BOT 数字人,即可即刻开启 “提问回答游”。在游览过程中,数字人能像真人导游一样介绍文物、建筑,且在导览 BOT 讲解时,游客可随时打断、提出疑问,快速获取更多拓展知识解答。
此外,导览 BOT 能与游客实现极速交互,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景区核心卖点。游客高效提取有效信息后,可对景区内容自主判断与选择,并获取文化、历史等方面专业详尽的讲解。同时,导览 BOT 还能为游客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带来 “专享” 体验。即便游客在景区内信步游览,也可随时获取多种随机路线触发的方案,方案覆盖餐饮服务、公共设施、交通路线等基本信息服务。
二、数字分身与数字人讲解员案例分享
数字分身主要指以现实中的人为蓝本,制作相似的虚拟数字人,虚拟人也可拥有数字分身。数字分身是数字人重要的应用方向,文旅行业亦不例外。例如,某位金牌导游在现实中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服务一个或一批游客,无法同时出现在多地;但有了数字分身后,可依据这位金牌导游的形象制作数字分身,声音也与本人一模一样。当前技术在外形和声音上已能做到以假乱真,且制作成本低,可复制出多个金牌导游的数字分身,让其同时在多地为不同游客提供服务。这大幅减少了真人导游的数量,既节省成本,又能提供与真人一致的导游服务。
(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数字人讲解员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创新采用 AR 互动 + 线下文化展厅的形式,兼具科技感与趣味性,并引入数字人讲解员 —— 来自河南的 “小豫”,为游客提供全景导览功能。
“小豫” 蕴含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河南文化宣讲师,向游客娓娓道来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小豫” 在展厅门口迎接旅客,游客可跟随这位虚拟讲解员游览展厅、了解展厅文物的信息与典故。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参观的旅客能更深刻地体验河南文化、读懂河南。此举旨在引发旅客对河南深厚历史文化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兴趣,让受众在年轻化、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氛围中,深入感受河南的文化底蕴。
旅客可通过手机或平板设备进入线上展厅,线上聆听虚拟人导游 “小豫” 讲解展品历史信息,同时还能参与线下 AR 互动,开启地标打卡的元宇宙数字营销。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有趣且创新的互动方式。进入应用程序后,可看到展厅大门两侧浮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增强现实立体文字;点击屏幕,文字会变成偏旁笔画散落在展厅周围,随后散乱的偏旁部首飞向空中聚拢,“行走河南” 巨型文字融合庙底沟文化的镂空花纹雕塑,悬浮在展厅上空。
(二)北京亦庄:2023 年服贸会展区 AI 讲解员
“女智慧讲解员”,是由北京经开区打造的超写实数字人 “忆琪”。与以往展会上部分 “冰冷” 的数字人不同,“忆琪” 在讲解时能及时捕捉观众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并快速给出眼神和动作变化,实现与观众灵活多元的互动。当观众提出 “介绍一下北京亦庄”“服贸会有哪些主要的专题和活动” 等问题时,“忆琪” 也能提炼亮点进行介绍,表现更为智能。
“忆琪” 是按 1:1 比例真实还原真人形态打造的更智慧、更专业的虚拟讲解员分身。在制作前期,工作人员收集并整理北京亦庄万人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为数字人提供多样化的外貌和行为基础;最后,利用大型计算机和大模型技术训练数字人,通过不断迭代学习与优化,模拟人类的学习方式,最终生成高仿真数字人,其动作、表情、声音都无限逼近真人。
(三)陕西西安:全国首个 “八路军” 虚拟数字人
借助虚拟数字人云展览系统,“八路军” 虚拟数字人作为讲解员,在以 VR 全景技术打造的线上展厅中带领观众深度观展。该展览还运用 5G、VR、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还原实体展厅的每个场景,且细化到能展示每一幅照片和每一件文物,大幅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据陕西新昆互动文化科技公司总经理李斌介绍,目前 “八路军” 虚拟数字人已应用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线上讲解、导览等功能;今年年底,该虚拟数字人还将亮相纪念馆的游客服务中心,与游客进行现场互动。
(四)陕西西安:西安博物馆数字人
2023 陕西 “博物馆与美好生活” 文博之夜活动在西安博物院举办,现场发布的 4 位 “文物智慧推荐官”——“周知礼”“秦威武”“汉英俊” 和 “唐美丽”,令市民游客惊叹不已,观众纷纷拿出手机,与数字体验互动屏中的虚拟数字人合影留念。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 是陕西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底蕴的灵魂。为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 “活” 起来,陕西省文物局结合陕西文物资源,将其融入数字载体,经过对人物服装、配饰、性格特点的细致考究与反复推敲,打造出这些虚拟数字人。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新介质,它们立足于陕西丰富的馆藏资源,挖掘悠久的历史故事,为游客提供讲解、导览和咨询服务。
三、“AI + 文旅” 数字融合在旅游出行方面的运用
(一)上海:无人驾驶游览车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引入无人驾驶游览车,为游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服务。这些车辆不仅能自主导航,还可根据园区客流情况智能调度,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车辆与政府配发的无人公交、无人出租车协同规划,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接驳服务,这不仅改善了游客的出行方式,还推动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转型。
这类无人驾驶车配备低速自动驾驶系统,以低速固定线路为特点,非常适合景区运行场景。同时,车辆自带的负载传感器能实现对周围 360 度无死角覆盖,遇到障碍物可快速刹停;此外,还配备一套远程驾驶辅助系统,通过 5G 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车辆的远程监控,远程操作员还能借助 AI 对车辆进行远程处理。
在海昌海洋公园园区外,以政府配发无人公交、无人出租车为契机,一条从临港地铁至公园的行驶路线已开始试行,满足游客的短驳需求,成为城市交通对接景区抵达的 AI 赋能创新模式之一。
如今,出地铁站叫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公交站台选一辆无人公交接驳车,在景区乘坐无人驾驶 “小巴” 穿行于景点之间,甚至无人售卖车主动 “走” 到面前送上购买的水…… 这些都已成为真实的应用场景。
(二)无锡、香港:地铁 AI 客服
地铁是旅游出行中性价比极高的方式,能让游客跟随公共交通横穿整座城市。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系统之一,地铁客户服务中心每天需处理大量市民与游客的咨询。为提高车站管理水平、优化旅客出行体验,无锡地铁三阳广场站首次推出智慧客服。
该智慧客服融合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基于 AI 知识图谱打造智能交互系统和自助服务系统。集运营、客服于一体的 “全场景智能语音客服中心”,为乘客提供语音咨询、语音购票、自助票务处理、远程音视频在线求助等 “一条龙” 自助服务。乘客可通过语音方式与智能机器人 “福宝” 互动,自助查询线路、换乘、票价、车站布局等出行资讯,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从今年下半年起,港铁也将陆续推行多项 “智慧出行” 措施,其中包括第四季度在港岛及九龙区各选一个车站试行 “智能客务模式”,引入 AI(人工智能)车站虚拟服务大使,由系统 AI 解答乘客查询。AI 虚拟服务大使的出现,为港铁公司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成本,这些成本可投入到其他方面。
港铁 AI 虚拟大使精通多种语言,能以广东话、英语及普通话与乘客对话。同时,港铁将出口信息、站内设施等常见查询问题及答案置入系统,乘客遇到相关问题,无需找地铁人员询问,直接点击大屏召唤 AI 客服即可。
不过,有了人工智能虽能大幅减少港铁职员的工作量,但仍存在非 AI 可解答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港铁将为车站职员提供可处理票务问题的 “智能手提装置”,让职员以流动服务队形式为乘客解决问题,走出柜台更好地执行客服任务。
港铁 AI 与工作人员同步配合。众所周知,港铁无安检环节,工作人员此前只能靠肉眼识别乘客是否不当携带行李;而引入 AI 后,通过给港铁录像添加影像分析功能,被褥、冰箱等物品能被轻松识别。此外,港铁还更新了监控系统,加入影像分析功能,用于侦察乘客是否违规携带大型物品上车、是否有轮椅使用者或推婴儿车的人需要协助等,服务更具人性化。
当前,仍有不少人认为 AI 离日常生活遥远,但事实上它已无处不在。在 AI 发展早期,生活层面的应用如地图导航、网购推荐已为大众所熟知;到如今的数字人,其背后的数据和技术已历经相当程度的积累。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更是未来高阶文明的催化剂,正推动各类创新与变革。如今,AI 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娱乐出行领域,成为出行者的忠实助手,为旅行留下更多难忘的沉浸式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近年来,沉浸式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旅游体验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沉浸式业态迅猛发展;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沉浸式新业态融合 AI 技术的趋势已在全球蔚然成风。相较于传统业态,AI 技术从多维度打破传统业态边界,沉浸式业态营造的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智能性更强,也为受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创新感知方式。“AI+文旅” 将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大众出行体验带来更多创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文化和旅游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为游客打造更丰富、深入的旅行体验,让人们在旅途中感受文化魅力,增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