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智慧旅游

时间:2025-10-18 14:38:54

走进博物馆,听见文物开口“说话”;漫步旅游区,机器人前来领路;夜游古街区,数字光影铺陈千年故事……“十四五”时期,智慧旅游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智慧旅游经济总体规模由2019年的432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4万亿元。据估计,2024年智慧旅游经济总体规模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20%。从沉浸体验到智能服务,从智慧管理到数字决策,智慧旅游发展成果显著

1.从“看风景”到“入风景” 科技提升体验

“请给我设计1条10月5日在成都市区错峰游的旅游路线,要求避开人群,体验地方文化。”厦门大学生黄岩在AI软件上“敲”出需求,10秒后,一份涵盖错峰路线、地道美食与门票优惠等内容的定制攻略便呈现眼前。

以前假期还未开启,游客便要早早规划行程,现在多数年轻人则爱上“P人感旅行”(一种轻规划、重体验的旅行方式),这背后是越来越“懂”旅游者的AI。旅游智能体正在成为“新向导”,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推动旅游业的数字化创新”成为这5年来文旅行业持续探索的重点领域。特别是近段时间,国内几家在线旅游平台更是加速迭代AI产品。针对旅行应用场景开发的大模型,可以提供比通用型大模型更准确、更可靠、更实用的推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的“去看看”,越来越多地意味着沉浸其境、参与其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正让游客从“看风景”变成“入风景”。

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紫禁城”让文物“开口说话”,佩戴VR设备的游客,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打开虚拟奏折;敦煌莫高窟引入“穹游扫码讲解系统”,融合AI大模型与图像识别技术,游客拍照即可触发文物深度讲解,12种语言版本的讲解供选择;无锡拈花湾打造的夜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通过灯光投影、声光装置等构建起“禅意数字幻境”,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峨眉山景区推出外骨骼登山助力机器人,不到2个月时间便吸引上千人次付费体验。

“十四五”时期,全国5A级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100%。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遴选推出“长安十二时辰”、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夜上黄鹤楼”等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新技术驱动的“旅游体验3.0”渐成趋势。

“与其说游客是为‘新鲜感’买单,不如说是为技术带来的‘共鸣感’买单。”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董振邦说,科技让文旅体验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可参与。

重塑旅游感知,跨越时空边界。5年来,依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空间定位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各式各样的沉浸式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玩体验,催生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2.从高效指引到精准适配 服务更加智能

法国游客马克惊叹于上海外滩某家酒店的自助入住机“不到3分钟就能完成入住手续”,土耳其游客马克布勒·阿夫萨尔将酒店的送餐机器人称为“逗趣的小伙伴”,而英国小伙儿利欧则对客房的智能控制面板颇感兴趣……与“China Travel”一起火的还有“China Hotel”,“老外”对满满的科技感赞叹不已。

如家酒店的智能送物机器人|酒店 供图

“我们的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推门就能感受到的便利。”正如一位酒店业者所说。科技应用不仅重塑了旅游体验,也让服务更高效、更贴心、更有温度。

“5年前,我到西安旅游,许多景区的售票处前排着长队。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再去,知名景区都可以网上预约、扫码入园,体验更好了。”在广西游客孟晓晓看来,旅游服务正变得越来越智能。

“十四五”时期,各地积极探索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通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智慧旅游线上服务相结合,开发智慧旅游助手类应用,提升旅游目的地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图源:图虫创意

在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西溪影视基地游玩的福建游客张莉对景区的智慧旅游系统赞不绝口:“手机上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影视基地的手绘全景图,图中还贴心地附上了卫生间、停车场、住宿、餐厅、游客中心等标识,游客点击图标即可导航至相应位置。”当地农家乐店主程女士也是这一系统的受益者。她说,餐厅上线系统后,有很多游客直接在系统上订餐,餐厅收入翻了一番。

类似这样通过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和运营效能“双提升”的案例还有很多。各地正通过政府与市场合作共赢的方式,更好地发挥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一部手机游云南”“一码游贵州”“一键游广西”“一机游河南”……如今,游客通过手机即可实现门票预订、路线导航、停车缴费、互动分享。

5年来,智慧化服务更加细分、精准。为提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游智能化服务水平,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遴选推出39个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数字鸿沟”持续弥合。

智慧旅游建设正在从局部应用走向系统联动,为游客打造无缝衔接的数字化出游服务体验。“十四五”时期,《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相继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建设了两批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共有20多个。例如,景区交易数据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与6300多家景区合作,打通30多万家商户,每年成交门票量达3亿多张,形成“政策—技术—应用”的闭环体系。

3从人工调度到数据决策 创新治理模式

为避免过多游客在同一个景点聚集,浙江缙云仙都风景区通过400个摄像头进行人流密度探测,实现实时调度;江苏南京珍珠泉风景区通过闸机、客流监测探头,实时掌握在园游客数据,确保景区安全有序……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预约数量、日接待量、瞬时承载量等正在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工作常态。5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一系列全国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引导各地利用新技术优化管理服务。

“十四五”时期,各地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智慧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近30个综合性智慧旅游平台,初步构建起覆盖国家、省、市、县、景区的五级智慧管理网络,实现旅游市场管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协同化。

云南普者黑景区的无人驾驶游船|丘北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屏尽显,一网统管”是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目标。这几年,一到节假日,热门旅游目的地便会出现客流量激增现象。如何及时发现客流堵点、快速疏导?答案就在覆盖全、速度快、智能化。

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实现5G无人机重点景区巡查,监测高等级景区的客流、停车场饱和度等,开发重点景区的数字孪生场景,快速发现堵点,及时调度疏导,并形成“自动告警—自动下发—处置反馈”管理闭环。目前,江苏智慧文旅平台已实现对全省6000多家主体的智慧监管,监管内容包括实时客流、实时监控、视频调度等11个方面。

数字化治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强化了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云南丽江古城投入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机巡检系统,使安保效率提升3倍;安徽黄山风景区建成“迎客松掌上指挥调度平台”,通过AI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客流预警体系,打通指挥中心、片区、综治组、一线队员4个层级,使景区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很多地方尝试依托多源数据提升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与风险预警能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过程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部分地区还推动自然灾害易发地区旅游点配备卫星通信终端设备,保障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需求。

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各地探索的重点领域。四川制定16项智慧文旅标准,形成技术规范体系,涉及景区管理、公共服务、数据治理等领域。四川省文旅大数据中心依托这些标准,构建“云+中台+应用”的技术架构,形成全省“一张网”架构。

“智慧旅游的核心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展示,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可以让文化和旅游真正实现‘以数据为基、以体验为本’的转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王晓丽说。

“十四五”以来的5年,是智慧旅游从持续探索到走向成熟的5年。面向“十五五”,伴随着生成式AI、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加速突破,智慧旅游将迈向更智能、更沉浸、更普惠的新阶段。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

小游票务——低成本实现景区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