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潮涌 文旅新生——智慧旅游高质量发展观察

时间:2025-11-06 15:54:41

当“文旅热”与“China Travel”火爆出圈,旅途的另一面却是景区拥堵、数字鸿沟与入境不便等困境。人气如何不沦为“人满为患”的负担?破题之钥,系于科技。
近日在江苏无锡举行的2025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集中呈现行业蓬勃发展的新成果、新探索、新趋势。从“无预约不出行”的从容到“一键停车”的便捷,再到“微缩景区”的沉浸体验,科技之力正悄然化解出行痛点,打通旅程堵点,持续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一、智享:从“人在囧途”到轻松出行

“小惠小惠,附近有适合老人的无障碍路线吗?”向江苏无锡惠山古镇景区“慧游惠山”小程序中的AI管家“小惠”提问后,游客张阿姨即刻得到回复:“为您推荐无障碍路线,全程无台阶,距离1.2公里,沿途有休息驿站。”

打开“慧游惠山”小程序,停车、寄存、厕所、讲解等游客出行最为关心又常常难以解决的事项,在首页最显眼位置“一键即达”:“便捷停车”实时显示景区6个停车场、周边停车场信息、接驳车信息;7处自助寄存点、30个厕所精准导航,让游客不用再到处问、到处找……

作为景区智慧服务中枢,这款小程序今年上线后,日均新增用户超3.4万人,页面访问量达50万次。“以前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是景区大小事事无巨细都往上‘堆’,访问者寥寥,现在的小程序则是聚焦游客‘关切事’。”景区负责人说。

惠山古镇景区从经营管理者为中心到游客为中心的转变,是我国智慧旅游服务正加速构建更智慧、更便捷、更人性化服务体系的缩影。“智慧旅游的发展不是追求功能堆砌,而是优先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和游客出行的痛点堵点。”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满宏卫说,这不仅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更是一个地区旅游治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今天的智慧旅游,正借助技术传递人文关怀,实现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黄山景区的伴游体可根据携带老人还是携带孩子,结合天气和人流情况定制精细化路线,实现“千人千面”服务升级;线上导览图、线下实景图解决老人“寻路焦虑”,“紧急报警”既能找回丢失物品也能快速锁定走散老人,山东台儿庄古城的智慧景区建设让银发旅游适老又悦老。

智慧旅游服务逐步从“大而全”走向“精而优”。携程围绕语言站点扩充、支付通路拓展、护照信息读取等创新升级,助力各地打通境外游客预约及购买渠道,入境游更方便;杭州的“轻松游”行李服务不断升级,从行李柜寄存,到送件到站、到座,再到“机场—高铁站—市区”行李智能流转,实现甩开行李轻松游。

智慧旅游服务亮点频出的背后,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行业协同形成的合力,凝聚着对个性化、便捷化、情感化需求的洞察与回应。专项研究显示,70.5%的游客对于旅途中智慧产品和服务“满意”或“很满意”。较多游客认为智慧产品和服务提高了出行舒适度、带来了新奇的体验、提高了出行便利度——

“请为我规划在宜兴、湖州两地3天的旅行路线,要错峰出行,关注小众景点,还要品尝当地美食。”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大学生刘峰借助AI享受“P人感假期”,一种轻规划、重体验的旅行方式。他说:“我其实是个注重规划的J人,以前旅行前好几周就要制定行程、攻略,技术让我更从容享受假期,随性而安。”

二、智管:从被动应急到系统治理

日均游客“10万+”,自今年成为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取景地后,惠山古镇景区客流量激增。以下是两段景区的对比画面:

今年年初,景区及周边成堵点,景区管理人员拿着大喇叭喊,无济于事;

今年国庆,景区车流、人流虽多,但秩序良好。

转变源于治理之功:搭建数智治理平台,依托江苏省智慧文旅平台算法模型和无锡市城运中心的算力,形成数据协同;文旅牵头,会同公安、城管、交通、城运中心等部门协作,形成交旅协同;景区小程序作为服务端为各类需求“下单”,平台“治理端”调度执行,形成端口协同。三方协同把离散分布的各层级各部门资源和力量统筹起来,实现不见面合作、多兵种协同。

“过去每到节假日,交警、景区面对海量客流也都全力投入,但‘人海战术’低效劳顿。数据重塑机制、重整力量,使我们从被动应急整改,转向主动前瞻焕新,化解景区‘老大难’和游客‘窝心事’。”无锡市文广旅局局长黄维恭深有感触地说。

假日和高峰期游客拥堵、热门景区场馆“行路难”等不便利不顺畅的问题,近年来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准度的解决方案,形成事前到事后的全流程管理。目前,全国已建成近30个省级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为宏观决策、资源调度和应急处置提供数据支撑。

治理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研判”转变。杭州西湖景区构建的“AR+5G+GIS”三位一体导览系统,自动识别断桥等景点人流密度,风险预警效率提升40%。广西以融合数据赋能假日旅游指挥调度平台,2025年精准发布3730条预警信息,并为应对漓江交通瘫痪、凭祥游客滞留等突发事件,提供了调度接驳车、开放政府停车场等解决方案。

治理主体从“分散治理”向“多方协同”转变。长三角地区签署《长三角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共建备忘录》,提出构建“全域互联、数据互通、服务互认”的智慧旅游生态体系。“杭州文化和旅游数据在线”整合景区客流、酒店入住、游客消费、航空预订等近200项关键指标,为政府决策、行业市场分析和应急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北京环球度假区与通州区政府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与应急响应协同机制,以应对特大客流对城市运行的冲击。

表面上是“建系统”,实际上是“建生态”。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负责人说,智慧旅游发展应聚焦数据“联不上”“不协同”等问题,加快建立以游客为中心,以数据为纽带的协同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治理新格局。

三、智融:从产品升级到产业跃迁

16K超清实景与XR交互技术创新融合,于方寸之间开启在南五台景区云端漫游,轻松打造“可携带的景区”;将万里长江中蕴藏的文明密码浓缩进沉浸式体验异空间,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裂隙,一起去看那迷人的老祖宗……活动现场,方寸·奇境——“微空间、大奇观”全感VR文旅盲盒与长江光盒——长江文明时空舱一经展示,吸引了诸多目光,当日即有企业与其达成合作。

这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智慧旅游场景下的艺术创意与管理人才培养》孵化出的重要成果。30名文化旅游一线从业人员、三个月四地培训、23位跨领域专家理论授课、26场实地研学,优秀案例成果亮相活动现场,既检验培训成效,更吸引投资、运营与技术等多方关注。

身处科技驱动的变革时代,对文旅行业而言,跨越式科技进步不是“选项”,而是必须抓住的“船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遴选推出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产品迭代升级,依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空间定位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的“旅游体验3.0”渐成趋势。

“出产品”与“出人才”并重。“智慧旅游,其表在技术,其里在人才。”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孙凌云表示,技术可以购买、系统可以开发,但驾驭技术和系统的人才必须靠行业精心培养。

AI时代,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业态,但仍面临供需不匹配、技术应用碎片化、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中小旅游企业数字化能力薄弱等挑战。本次活动现场,一场智慧旅游供需对接活动人气爆棚,6家智慧旅游解决方案供给单位路演推介,景区、目的地等需求方现场提问。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张锐瑞表示,搭建平台是为进一步对接需求与供给、创新与实践、当下与未来,推动市场主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培育壮大智慧旅游生态。

“未来旅游的竞争,不仅是资源和要素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智慧旅游的未来充满无限想象和可能,必将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为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四、客流数据已从 “辅助参考” 升级为
景区运营的 “核心引擎”

01.优化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客流数据能帮助景区突破 “经验决策” 的局限,实现资源的动态调配与风险的提前管控。例如,通过实时客流监测系统,景区可精准掌握各区域(如热门景点、出入口、休息区)的瞬时人数:当某景点客流密度超过安全阈值时,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及时通过广播、小程序推送分流建议,避免拥堵与安全隐患;在人力配置上,可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高峰(如周末上午 10 点、节假日下午 2 点)调整检票员、保洁员与安保人员的排班,避免平峰期人力浪费或高峰期人员不足的问题。此外,通过历史客流数据的对比分析(如同比、环比客流变化),景区还能优化物资采购计划 —— 比如在客流高峰月份提前储备更多饮用水、纪念品,在淡季减少库存积压,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02.升级服务体验,增强游客粘性

客流数据背后隐藏着游客的真实需求,基于数据优化服务细节,能显著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与复游意愿。一方面,景区可通过客流轨迹分析,识别游客的 “高频动线” 与 “冷门区域”:若数据显示 80% 的游客会集中在 A 景点至 B 景点的路线,可在该路线增设休息座椅、移动卫生间与便利店,解决游客 “走得累、找不到服务设施” 的痛点;若某文化展馆客流持续低迷,可结合游客停留时长、年龄段数据,调整展馆的讲解内容或互动形式(如增加 VR 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客流数据与游客反馈的结合分析,景区能精准定位服务短板 —— 比如若某时段投诉 “排队时间过长” 的比例骤增,且对应时段客流峰值明显,可针对性开通临时通道、增加线上预约名额,从 “被动应对投诉” 转向 “主动优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到 “被重视”,进而提升复游率与口碑传播效果。

03.精准营销决策,提升转化效果

客流数据能为景区的营销活动提供 “数据支撑”,避免盲目投入,提升营销精准度与转化效率。首先,在目标客群定位上,通过分析客流的来源地(如本地游客占比、外地游客主要来源省份)、年龄段(如亲子家庭占比、青年游客占比)、消费习惯(如是否购买联票、是否在景区内消费餐饮),景区可明确核心客群特征 —— 例如若数据显示 30% 的游客为 “周边城市亲子家庭”,则可针对性推出 “亲子套票 + 儿童互动项目” 的组合产品,而非泛泛地宣传 “通用优惠”。其次,在营销渠道选择上,通过对比不同渠道(如短视频平台、旅游 OTA 平台、本地生活平台)带来的客流转化率(如通过某平台广告预约的游客实际到店率),景区可将营销预算向高转化渠道倾斜 —— 比如若短视频平台的预约转化率是 OTA 平台的 2 倍,则可增加短视频内容创作与广告投放,减少低效渠道的投入。最后,在营销效果评估上,通过监测营销活动期间的客流增量、消费金额变化(如活动期间景区内餐饮消费同比增长 20%),景区能及时判断活动是否达到预期,进而调整后续营销策略,形成 “数据监测 - 决策优化 - 效果反馈” 的闭环,让每一分营销费用都能产生最大化价值。

小游票务管理系统为综合景区、主题乐园、游乐场、剧院场馆等旅游企业提供简单、智能、开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通景区门票、餐饮、民宿、娱乐、零售等多元化业态的子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解决多产品、多商户、多渠道销售数据无法统一归集、统一结算的问题。帮助景区搭建全流程票务管理、全渠道分销管理、全业态二消管理、全自动资金管理、全方位风险管控五大数字化管理体系,统一信息流和资金流,帮助文旅企业全维度管控景区经营数据。

小游票务——低成本实现景区信息化建设